32 甲兵四千向神都(十二)(2 / 3)

三国之最风流 赵子曰 4397 字 2021-02-20

荀贞所嘴上说是道闻,但从他表情可以看出,这事儿是真的。

高干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。

董卓不是士人一党,如果他真的已兵至夕阳亭,那么对袁绍明显是不利的,但是……,他转念想道“大将军明明已遣种大夫去阻董卓入京了,如果董卓真的已经兵至夕阳亭,那就是说他连大将军的命令都不听了?”如此一想,董卓兵至夕阳亭,不但对袁绍不利,对何进似也不利,——这董卓想干什么?

高干悚然而惊,急抬头看荀贞,问道“如此事为真,不知将军是何意思?”

无诏而带兵入京,说到底,是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,即使不能得到何进的同意,但如能得到袁绍的允可,也可大为减少荀贞的压力。

荀贞转顾了陪坐堂下的荀攸、程嘉一眼,他两人都知道了荀贞的意思,皆轻轻点头。

荀贞转回脸,正色对高干说道“先时,大将军已传诏,命我、桥东郡、丁都尉、董将军各驻军本处,不得妄进,今唯董将军不奉诏,……高君,我深以为忧。”

“将军意下如何?”

“我以为,与其驰驿上奏,不如我带兵入京。”

高干默然不语。

荀贞问道“高君以为如何?”

高干不傻,荀贞的话说得很明白了,“与其驰驿上奏,不如我带兵入京”,荀贞把“带兵入京”和“驰驿上奏”连到一块儿说,分明是希望袁绍能为他承担一部分,或者说一大部分带兵入京的责任。

在汉室虽衰却仍为天下之主的当下,无诏而擅带兵入京,这份责任不是谁都能担得下的。

可话说回来,从去年底开始,董卓数次不奉诏书,就是不肯交出兵权,屯兵河东,狼顾京都,其野心人尽皆知,士人一党早就对他怀有忌惮,若是被他提前入了京都,不管他还会不会奉何进的命令,对士人来说都是个极大的麻烦,即便能因此诛了宦,怕也掌不了该掌的大权。

前者的责任和后者的后果相比之下,后者远比前者重要。

高干年纪虽尚年轻,却如时人对他的评价,“文武之才”,已是个有决断的人,他只迟疑了片刻,便就做出了决定,肃容回答荀贞“董将军挟兵自重,数违诏敕,此次召四方英雄入京,依司隶之意,本是不欲召董将军的,奈何大将军却执意召之,乃不得不退让。如真如将军所言,董将军违大将军令,进兵至夕阳亭,则事关重大,不可不防。将军可提兵折返,徐徐向京,我快马归洛阳,请司隶再请诏书,召将军入京。”

高干这一番话说得有点滑头。

看他前边的意思是赞成荀贞入京,可说到最后,却一个转折,来了句“请司隶再请诏书”,这什么意思?诏书肯定是请不下来的,他的意思无非就是说这带兵入京的责任还得由你自己来负。

荀贞看出了他的小心思,浑不在意,笑了一笑,起身说道“好!”

高干是袁绍的外甥,又是此次来给荀贞送信的使者,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袁绍,就算袁绍请不来诏书,但只要有了高干这一句话,即便高干、袁绍不愿意,事实上,这带兵入京的责任其实已经分了一些到袁绍的身上了。

也就是说,不管高干这番话滑不滑头,只要有了他这番话,袁绍都得出来和荀贞共担责任,区别只是多一点、少一点罢了,少一点也无所谓,总比荀贞独自承担这份责任强,——袁绍现今是风头正劲的士人领袖,如有袁绍和他共担责任,至少士林这边的抨斥之语会少上很多。

荀贞不像何进,何进迟疑寡断,荀贞却是一旦做出决定便雷厉风行。

他先写好了奏折,交给高干,请他带回京都。

送走了高干等人,旋即,荀贞令部曲转向。

钟繇闻之,急来求见“贞之,你这是要做什么?”

“元